我们居住的地球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呢?

在以前,人们以为地球就是世界的中心,以托勒密老先生为首的地心说学者们,认为一切星球都是绕着地球转的。

但是伽利略和哥白尼以及布鲁诺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理论的谬误,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日心说,不过由于他们的理论和教义相抵触。教廷先是给伽利略和哥白尼来了一次三堂会审,然后把不那么圆滑的布鲁诺给烤了。

但是酷刑阻挡不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和普及以及数学和物理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不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也不是,甚至我们所在的银河系也不是,我们只是银河悬臂中,宇宙角落里的一颗尘埃罢了。

但是我们也要对我们太阳系中的一亩三分地清楚一些,地球上这么多的人,资源早晚要耗尽。我们的征途一直都应该是星辰大海。

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我们在银河系里的诸位邻居。

他们就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原来还有个冥王星,后来被开除出去了。

它们的排列顺序就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那么为什么是这个顺序呢?

一开始,太阳系中不止有八大行星,可能会有数十颗或者上百颗较大的行星,在彼此引力的作用下,互相吸引、碰撞、分裂、吸收,于是成了现在的样子。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中,构成他们的物质并不都是来源于太阳系。而且他们转动的方向和角度也各不相同。例如天王星的自转轴就是水平的,而金星的自转方向和其他行星相反。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异,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惊天动地的原因。

地球曾经被很多小行星和陨石袭击过。如果没有木星和土星的吸引和月球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灭绝次数可能会更多。尤卡坦半岛上的大坑,就是这些天外来客的杰作。

而如何定义行星这一概念,在天文学上也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2006年8月24日通过了“行星”的新定义,定义包括三点:

1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 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体呈圆球状

3 其轨道附近没有其它更大的天体。

所以太阳系中符合上述条件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大行星。水星离太阳最近,金星特别的明亮,地球就是我们现在住的那个地方,火星是红色的,木星是最大的行星,半径是地球的11倍,体积是1316倍,质量是318倍。土星有独特的光环,天王星是蓝绿色,海王星是淡蓝色的气体行星。

而曾经被认为是“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于2006年8月24日被定义为“矮行星”。同时被归入矮行星的还有谷神星、阋神星、鸟神星和妊神星。矮行星和行星的区别主要是体积和质量较小。

此外,太阳系中还有很多较小的行星分布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里,以及从柯伊伯带向外延伸将近一光年远的奥尔特星云,都属于太阳系的范围。

所以现在的行星排列顺序和轨道位置都是暂时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能会出现新的大行星,也可能会出现新的行星排列方式。

总之一切皆有可能。

谢谢您的观赏。

月球要是被小行星撞一下,会不会偏移轨迹撞向地球呢?

月球和地球一样每年不知道被撞多少次,NASA就曾拍到陨石(小行星)撞击月球的场景,事后在撞击的位置发现一个新的陨石坑,但这些陨石与月球体积差太多了,不足以引发月球轨道的距离变动。

太阳系内的小行星是很多的,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它们成为了构成行星的最初的一批物质。原始星云中的重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碰撞融合,体积越来越大,形成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核心,然后继续吸引周围的物质,形成了4个岩石行星(水金地火)和4个气态行星(木土天王海王)。太阳系的所有岩石星球上都可以找到小行星撞击的痕迹,撞击后小行星就融合进了行星。

岩石行星(卫星)很难形成完美的、引力中心恰好位于几何中心的形状,引力就不大均匀,因此可能逐渐改变小行星的轨道,吸引小行星撞向自己。而小行星有大小,大的直径几十公里,小的直径十几米,而大的小行星轨道被改变的难度也大,因此撞击的几率也比较低一些,科学家预测在地球上大规模的撞击60万年发生一次,月球上也差不多,大规模的撞击比较少,小规模的撞击和地球上一样,没断过,时不时的撞击。

月球历史上发生的大规模撞击,可能击穿了月球的地壳,使月球是上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月海,那样的撞击度月球的运行可能是有一定影响的,但由于地球的引力影响,这些撞击还是很小,月球最终还是会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形成新的平衡,轨道参数也不会变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