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的家庭中,幼子常常受到偏爱,即使帝王之家也不例外,窦太后也是如此。

窦太后是汉文帝之妻,汉景帝之母。作为古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之一,育有一女二子,她教育出来的孩子都很出色:长子刘启与父亲一道开创了文景之治,次子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女儿刘嫖也算是史上留名的人物。

窦太后偏爱小儿子,这在当时人尽皆知。大抵上,幼子受父母宠爱是人性使然:长子要担负家族的责任,皇家则更是要承担天下的责任,因此严格要求,惟恐其不成器误家误国,而随着年华流去,幼子往往被寄托了大人们情感上的慰藉。窦太后对幼子刘武的感情就是如此,堪称到了溺爱的程度,以致想要把所有最好的东西都给他,包括皇位!这险些造成了政权的危机。

窦漪房是从社会最底层成长起来的太后

一、不争是争,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窦漪房

窦漪房的父亲在钓鱼时溺水而亡,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衣食无着之际,恰逢皇家在清河郡招宫女,窦漪房以良家子身份入选。虽然地位卑微,但宫里的生活衣食无忧。

吕太后是古代有名的女主,临朝听制,号令四方。窦漪房被分到她的宫中服侍左右,从而有机会学习文化、学会礼仪,在此她得以迅速地成长。

几年后,吕太后要将一批宫女赏赐诸侯王。窦漪房也在其中,她没有别的想法,只想去离家乡近一点的赵国,这样或许还有机会再见家人,因此贿赂管事太监。但当事人忘了她的请托,旨意下来,她被分到了代国。

"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史记·外戚世家》

窦漪房凄凄艾艾地上路了。福祸相依,同行的五人中,代王刘恒只看上了窦姬,与其恩爱有加,诞下了女儿刘嫖、儿子刘启、刘武。

"至代,代王独幸窦姬,生女嫖,後生两男。"《史记·外戚世家》

代王刘恒看中窦漪房

虽然窦漪房不是正妻,代国还有王妃及其嫡子。但相夫教子的生活,平静而满足。直到吕太后去世,朝廷的巨震传到了代国这个偏僻之乡:周勃诛杀了诸吕,大臣们决定请代王入京即位。

巨变中的众人,如同大浪中的小船,谁也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代王妃暴毙,这位很可能也是吕家的姑娘,故此应在灭族名单上,因为随后,她的四个嫡子也在一个月内先后病故。

窦漪房惊恐地看着这一切,直到丈夫成为汉文帝,直到她的长子刘启成为太子,直到她被封为皇后,一切恍若梦中。

二、后位危机,袁盎出手相救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年龄增长,窦皇后因病双目失明了,文帝对她的宠爱也在逐渐消退,她的感情更多的,是寄托在小儿子身上。

"窦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史记·外戚世家》

汉文帝有了新欢,慎夫人和尹姬。尤其是慎夫人,最得文帝的欢心,她在宫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礼仪方面几乎赶上了皇后,在内宫,文帝甚至让她与皇后同席而坐。

汉文帝有了新宠

窦漪房暗暗心焦,但自己一个年长的盲女人,又能怎样呢?她做好了承受更大打击的准备。

有一次,文帝带着窦皇后与慎夫人游上林苑,一些大臣陪同。待入席时,郎署长依照在宫中的布置,皇后与慎夫人的席位并列。袁盎看见了,上前将慎夫人的席位往后移了一点,以示尊卑有别。

慎夫人非常生气,不肯入座,文帝也因袁盎的搅局而气恼,拉着慎夫人直接回宫了。

"​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事后袁盎进宫劝谏文帝:尊卑有序才能家庭和睦,皇后与慎夫人同坐,就会埋下祸端的种子,陛下宠爱慎夫人,可以厚加赏赐,不要忘了前朝戚夫人"人彘"的教训。汉文帝瞬间醒悟。

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人彘"事件殷鉴不远,太子是皇后的儿子,自己又没有后代,以后恐怕比戚夫人还不如,慎夫人明白

袁盎化解了可能的宫变

了这个道理,心中对袁盎也只有感谢。

更心存感激的是窦漪房。孤立在随时可能被推落的悬崖,她又被拉了回来,地位还得以巩固,这都是袁盎的功劳啊。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尊窦皇后为皇太后。

三、皇太后最大的心愿,送刘武一个皇帝梦

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按照皇位传承的规矩,他不可能继承皇位,事情又是怎样无中生有的呢?

一次家宴中,杯觥交错之际,许是喝多了,也许是兄弟俩感情的确很好,景帝刘启与弟弟碰杯,随口说出:我死后皇位传给你。刘武闻言,忙起身辞谢。

"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

至此,兄弟和睦,尽见坦诚:说传位的不论事后怎么想,当时想必是激情使然,做弟弟的也没有见利忘义、顺势而为,而是及时辞谢,彰显了自己的心无杂念。

梁王刘武,备受窦太后偏爱的小儿子

可以说,由此一番对答,兄弟间的友爱经受住了一次世俗间最险恶的考验:贪念。如果没有意外,继此开诚布公后的这对帝王兄弟,将会是真正的无所芥蒂、不存猜忌。

遗憾的是,意外发生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太后将这句话听进了心里:同样是儿子,小儿子也该坐坐宝座。可看看这个皇帝大儿子似乎将这句话忘了,不久后,就将庶长子刘荣立为太子。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诸侯势力浩大,兵发长安。刘武在梁国死死地扼住叛军进攻长安的要道。被围三个月,昼夜苦战,耗尽了叛军的锐气,为周亚夫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平定七国之乱,梁王刘武居功至伟,声望也达到了顶点。汉景帝毫不吝惜地赏钱赐地,但窦太后感觉不太够。恰逢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窦太后认为,是时候为小儿子争取地位了: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史记·梁孝王世家》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史记·外戚世家》

母亲说的隐晦,景帝出来询问大臣,原来太后的意思是要景帝仿照远古,立弟为后。

汉朝以孝治天下,皇帝很难拒绝太后的要求

太后的努力遭到了袁盎为首的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在他的劝说下,汉景帝改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从而断了梁王刘武合法继承皇位之路。

四、梁王的报复,使窦太后意识到溺爱的错误

梁王对袁盎非常怨恨。

即使他曾经的"辞谢"是出于真心实意,但受其老妈一次次"举荐"的影响,也难免会生出"我也未尝不能一试"的念头,更何况,眼见和自己最亲密的大哥居然听了别人的话就不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了,心里一定会有"被离间了"的愤怒吧。

总之,他认为,正是因为袁盎的劝阻,使自己失去了皇位和大哥的眷顾,因而数次派出刺客,终将袁盎杀死于安陵郭门外。

"袁盎心不乐,家又多怪,乃之棓生所问占。还,梁刺客後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袁盎被梁王刘武仇杀

这一事件使汉景帝兄弟俩矛盾激化,虽然在太后的斡旋下才得以缓解,但两人心结已成。

窦太后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扶持小儿子的行为不合礼法,大臣们自然不会答应,更重要的是,两个儿子也将因此反目成仇,互相厮杀,这是她最不愿看到的。

袁盎以言语救过她一次,而这一次则付出了生命。她如果不尽快改弦易辙,一旦拥有强大军力和丰沛财力的梁国发动叛乱,刘启、刘武势必你死我活。为了已然在锅里的皇帝位子,这实在不值得,她也不愿看到这一事件发生。否则,袁盎就白死了。

随后,窦太后有意疏远了刘武,劝他回到封地。虽然依旧疼爱小儿子,但自此不再为他求位,刘武失去了朝廷内的助力。

公元前144年,刘武最后一次进京,请求留住京师,汉景帝没有答应,窦太后也没有挽留。刘武回到封国后,心神恍惚,闷闷不乐,不久就去世了。

窦太后意识到自己的溺爱之误

结语:

窦太后溺爱小儿子,一度几乎丧失理智,甚至想以皇位私相授受。这即使长子汉景帝承受折磨,又让小儿子萌发了野心,使得家庭失合,险些酿成兄弟相残的悲剧。

溺爱也是普罗大众的通病之一,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某个孩子溺爱时,常常没有原则,造就了许多的熊孩子。其实,这是变相的给所爱的人喂食毒药,终将在以后的某个时点发作。

袁盎最后的进言,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恩人的鲜血使窦太后警醒,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梁王刘武失去了外援,因而没有铤而走险,在他死后,他的五个孩子都被封王。

对汉武帝而言,为何会说窦太后的去世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呢?

窦太后从景帝朝就干政,武帝即位,她就搞了一次政变,武帝做了六年傀儡。正史没有记载她名字,别的书叫窦漪房,汉文帝的皇后,景帝的母亲。为什么说窦太后权力更高呢?文帝一死,这个瞎老太婆就时时干政,手里没有实权是很难干政的,尤其让弟弟继承哥哥的皇位是违制的。把她干政的事迹列于下:

景帝朝。1、窦太后欲以梁王为法定继承人。当时景帝没有立太子,皇帝和梁王一起家宴,有点酒意就对梁王说:“等我千秋万岁之后,把皇位传给你。”梁王辞谢。知道不一定是真心话,但心里高兴。窦太后同样高兴。景帝的栗太子(栗姬所生,故称)被废后,窦太后就想着梁王继承皇位。由于大臣和袁盎等人为景帝谋划通关,太后的心愿没达成,就不再提起此事。宫闱事秘,详情不知。

《史记·梁孝王世家》「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

2、放任梁王僭越皇帝礼制(规格)。僭越在古代是大不敬,可以致死罪,景帝碍于窦太后没有制裁,甚至没有斥责。梁王获得赏赐无数。大建东苑(狩猎场),方圆三百多里。把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市)扩大到七十里。大修宫室,宫殿与平台(台名,类铜雀台)之间有复道(类天桥),总长三十多里。出行时使用天子旌旗,随从车辆上千,人马上万。东西驰猎和天子一样。出行时沿路戒严管制。招揽四方豪杰,山东(崤山以东)的游说之徒都被吸引来了。又制造弓弩矛枪数十万,府库储存金钱上百巨万(巨万为亿),珠玉宝器比京师还多。

《史记·梁孝王世家》「(梁)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3、为梁王脱罪。景帝立胶东王(武帝)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等大臣,就与谋臣羊胜、公孙诡等人谋划,派刺客刺杀袁盎等十几人。景帝由此对梁王心怀不满。梁王恐惧,就派人联系长公主(太后的长女,景帝的同胞姐姐)向太后请罪求得庇护。因此这事不了了之。

《史记·梁孝王世家》「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4、罗织郅都罪名,并杀之。郅都虽然是酷吏,但是对景帝忠心,受景帝信任,对王室不轨行为严厉打击,不徇私,不避权贵。匈奴人听闻郅都名节,都敬畏。窦太后搜罗郅都的罪名。景帝求情说:“郅都是忠臣。”而窦太后说:“难道临江王(废太子,贬为临江王)不是忠臣吗?”(废太子的案子是郅都主审)于是斩杀郅都。

《史记·酷吏列传》「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5、撤销窦婴的门籍(皇宫通行凭证)。使窦婴不得入宫,如果是不准到后宫觐见太后还说得过去,但是入朝觐见的对象是皇帝。由于景帝在家宴上说了传位梁王的话,而窦婴觉得不妥,就上前敬酒,说:“天下是高祖皇帝的天下,父子相传是汉朝制度,陛下为何擅自传位给弟弟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不在乎官位,以病辞职。窦太后就撤销了他的门籍,不得入朝觐见。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婴引卮酒进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6、为窦婴讨要丞相。七国叛乱,景帝重启窦婴,因为他贤能,终于平定,立了大功。丞相桃侯刘舍被罢免,出缺,窦太后就多次推荐窦婴。景帝说:“太后您认为我有所偏爱,而不让窦婴当丞相吗?窦婴喜欢沾沾自喜,为人轻薄,难以作为持重任职的丞相。”于是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7、控制意思形态。窦太后喜好黄帝与老子的书,景帝和太子以及窦氏家族的人不但都要读,并要尊崇。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与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与老子,尊其术。」

8、虐杀儒生博士未遂。辕固是清河王的太傅(高级老师兼顾问),齐国人。因为对《诗》很有研究,在景帝时为博士(皇帝高级顾问)。但窦太后喜欢老子的书,就招来辕固询问。辕固回答说:“这是奴仆之言。”窦太后很生气,反唇相讥:“儒家经典已经被烧掉了,你是从哪里得到的?”(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让辕固到围栏里和野猪搏斗。景帝知道辕固直言无罪,就给了辕固锋利的兵器,辕固一下就刺中了野猪心窝,当场毙命。太后沉默不语,没法加罪,只好罢休。

《史记·儒林列传》「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

9、要求封王信为侯。窦太后向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景帝推辞说:“以前太后侄儿窦彭祖、太后弟弟窦广国,先帝都没有封他们为侯,到我即位后才封侯。所以按先例,王信现在还不能封侯。”窦太后说:“皇帝各自按当时的情况办事而已,我哥哥窦长君活着时得不到封侯,死后才封他的儿子窦彭祖为侯。我感到非常遗憾。皇上还是赶快封王信为侯吧。”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封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

武帝朝。这次干政是一次政变。窦太后罢免了丞相窦婴、太尉田蚡(武帝的舅舅),杀御史大夫赵绾(最高监察),杀郎中令王臧(皇帝秘书总长)。起因是汉武帝十六岁即位,年轻的他一上位就提拔自己的人,名义上打着尊儒的口号,挤兑黄老之说,实际是皇权交接。而窦太后不愿交权,并反下杀手。窦婴与田蚡都喜欢儒家学说,推荐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并迎接鲁国大儒申公到京师;筹备设立明堂(儒家所谓的政教礼仪之堂);命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废除关禁,按礼法规定服饰制度,以表太平气象。同时检举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良之人,开除族籍。当时外戚列侯多娶公主为妻,不愿回封地。为此,毁谤窦婴等人的言论不绝于窦太后之耳。窦太后愈加厌恶窦婴等人。

建元二年(前139,武帝即位第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进言:政事无须禀奏到东宫(汉朝太后所居,指太后)。窦太后大怒,便罢免了赵绾、王臧等人,并抓捕审问,自杀。撤除了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的职务,任命许昌为丞相,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以列侯身份赋闲在家。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强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史记·孝武本纪》「使人微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自杀,诸所兴为者皆废。」

这时窦太后就等于女皇了,如果没有实权,不可能为一个喜好黄老之言的理由罢免了一个丞相,一个太尉,杀了一个御史大夫、一个郎中令。朝廷最大的四个官被她罢免、杀头,没有绝对的权力能办到吗?窦太后在文帝晚年就眼睛瞎了,在景帝朝频繁干政,她哪来的底气呢?武官被她掌控?但在史书中只出现了窦甫,她的兄弟,为长乐卫尉,是太后属官,掌长乐宫(太后宫)卫士,守卫宫门和宫中巡逻。这个职位当然重要,但还在卫尉之下,卫尉才是负责宫廷保卫的统领,卫将军才是禁军统领,史书没有记载是谁当任。但是从她干政和政变的行为来看,禁军应该被窦氏家族的人占据,窦太后才有权力支撑。

《史记·外戚世家》「窦皇后病,失明。文帝幸邯郸慎夫人、尹姬,皆毋子。」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饮,轻重不得,夫醉,搏甫。甫,窦太后昆弟也。」

《王立群读史记》薄太后"干婚" 窦太后干政是怎么一回事儿?

汉景帝刘启继位时,身为太皇太后的薄太后尚在世,这位“当生天子”的薄姬早已不是当年在织布坊的小女人了,而是有权有势的太皇太后。景帝于公元前 156年六月即位,前 155年四月薄太后下世。景帝在位仅 10个月太皇太后就下世了。但是,位高权重的薄太后早在刘启被文帝立为太子时就插了一手,她选了一位娘家的薄姓女子为太子妃。


这桩婚姻纯粹是权力外溢的结果。当年的薄姬熬成了皇太后,孙子的婚姻她认为理所应当要插手,硬将自己娘家的一位薄姓女子选为太子妃。

刚刚上位的太子刘启,尽管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仍然接受了这位薄姓太子妃。景帝即位称帝,太子妃顺理成章被立为皇后。景帝非常不喜欢薄皇后,但是,只要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太后一息尚存,汉景帝就不敢动这位薄皇后。遗憾的是,太皇太后年龄太大了,自然规律让她对孙子的婚姻管不了太久就该撒手西行了。更遗憾的是薄皇后无子,这是最要命的一条。一旦太皇太后下世,薄皇后的大限即到了。果然,太皇太后一去世,景帝就废了薄皇后。

这里,我们看到了汉景帝的耐心,他知道该忍的时候一定要忍,不到自己发力时一定不能发力。比较一下此前吕后时代的赵王刘恢,更可见出景帝的老到。赵王刘恢因为吕后分配给自己的王后并非自己所爱,自己所爱的女人又被霸道的吕姓王后所杀,悲观至极最终自杀。赵王刘恢

景帝为太子时,薄太后以薄氏女为妃。及景帝立,立妃曰薄皇后。皇后毋子,毋宠。薄太后崩,废薄皇后。——《史记·外戚世家》

和景帝刘启都有一个来自太后甚至太皇太后派来的王后,而且自己都不喜欢这个分配来的王后。一个选择自杀,一个选择耐心等待,最终自杀者一无所有,而汉景帝在可以独立表达自己的意志时苦尽甘来。

景帝熬走了薄太后,又迎来了窦太
后。

太皇太后下世后,窦太后的地位凸显出来了。这位老太太不但幸运,而且与薄太后相比,她不是盏省油的灯。薄太后至多是干婚:为孙子选个太子妃,让娘家有人在后宫当家。窦太后不同,当年吕后身边的小丫头,现在成了大汉天子的皇太后的窦太后,没少给景帝添堵——干政。

窦太后给景帝添的最大乱子源于小儿子梁孝王刘武。

刘武是窦太后的最爱。

爱到什么程度呢?

她要让刘武接老大刘启的班当皇帝。

窦太后的想法很简单:现任皇帝是长子刘启,继任者应当是幼子刘武。

一次,梁孝王进京朝见,景帝在宫中举办了一场家宴。此时,汉景帝尚未立太子。酒酣耳热之时,汉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语惊四座的话:

千秋之后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太后一听,乐翻了。正乐着,突然杀出一个不谐和音,参加这次宫中家宴的窦婴端着酒杯站起来对景帝说:

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窦婴这话说得有道理。汉景帝刚刚说的是讨母亲喜欢而心里并不认同的话。道理极简单:窦太后爱幼子,因此要让幼子接班当皇帝。但是,汉景帝也爱儿子啊!景帝当然希望传子不传弟。传弟之言,纯属逗你玩呢!作为窦太后的娘家侄儿窦婴,能参加这么私密的宴会,可以看出他在窦太后心中地位甚重。这句话立即惹恼了窦太后:

太后由此憎窦婴。(《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备受姑姑器重的侄子立即被姑姑恨死了。窦婴借口有病辞官,窦太后借机取消了窦婴入宫的准入证。为了小儿子刘武当上皇储,窦太后与侄子窦婴闹到势不两立。

窦太后、窦婴、汉景帝三人一比较,景帝明显是高手,他能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说一套做一套,标准的政客派。窦太后、窦婴都是性情中人,只会说心里话,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因此都成不了政客。

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明知哥哥说的不是心里话,仍然心中暗喜,窦太后同样乐不可支——两个糊涂虫!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四月,薄太后下世。

景帝前元六年(前151),景帝废薄皇后。

景帝前元七年(前 150)十一月,汉景帝突然下诏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正如废薄皇后之后没有马上立皇后一样,废了栗太子刘荣后长达四个多月,景帝亦未宣布太子人选。

栗太子刘荣被废,窦太后立即跳出来。景帝此时已有了太子人选,迟迟未宣布,实际上是在等窦太后发难。

窦太后对儿子从不隐讳,性格与身份决定了窦太后一定是直接要求立梁王刘武为继承人。

《史记·外戚世家》载景帝废栗太子后,窦太后心中想让梁王刘武为继承人。但是,窦太后不是一位仅仅“心欲”之人。《史记·梁孝王世家》载,袁盎等大臣为梁王刘武当继承人一事专门找过窦太后。而且,经过一次谈话后,窦太后不再干涉此事了: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史记 ·梁孝王世家》)

这段记载透露了三大问题:

一是汉景帝向大臣通报了窦太后的立储意见。

二是袁盎等大臣面谏窦太后。

三是窦太后放弃立梁王刘武为储君的意见。

如果汉景帝不向大臣透露窦太后的立储意见,袁盎等大臣何以会面谏窦太后?《资治通鉴》中“帝以访诸大臣”六字证实了我们的推断:

栗太子之废也,太后意欲以梁王为嗣,尝因置酒谓帝曰:“安车大驾,用梁王为寄。”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帝以访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资治通鉴 ·孝景皇帝下》)

从汉景帝忍耐薄皇后可知景帝极有城府,时机不到,心中再怨恨亦绝不发作。窦太后当面要求景帝驾鹤西迁后传位梁王,景帝“跪席举身”,满口答应。一转身,立即召见大臣咨询,袁盎等大臣反对。

这是景帝事前准备好的一步棋!

老母爱小弟,希望兄终弟及,景帝心知肚明。他当面应允,再借朝议,用朝臣之口封太后之嘴。

怎么封住一位强势太后的嘴呢?

讲故事。

讲什么呢?

《史记·梁孝王世家》说,这事讲得太私密,世人不知道。

《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的补文揭开了袁盎等大臣的谏言:春秋时宋宣公逝世前,曾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死后传位其弟,其弟死后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这一决定看起来照顾了弟弟和儿子两个方面。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出了问题。宋宣公的弟弟死后,决定传给宋宣公的儿子;可他自己的儿子不干,认为自己应当继位,于是违背父愿,杀了堂兄,自己当了国君。此事引发宋国大乱,整整折腾了五代才恢复平静。窦太后不懂历史,但她听明白了,一旦传位于小儿子,自己的孙子们就会为帝位杀来杀去,兄弟相残,永无止息。于是,她立即打发一直等在京城的小儿子回封国去了。

褚少孙的补文有道理吗?

我看有道理。

窦太后极为强势,让她收回成命只有让她明白利害。

袁盎等大臣抓住了兄终弟及的最大隐患是骨肉相残,一招击中了窦太后的软肋。这是窦太后态度大变的根本原因。

一心一意要当储君的梁王被自己最大靠山窦太后赶出了京城。因为窦太后想明白了,长子、幼子都是儿子,万万不能兄弟相残。

梁王明白了吗?

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

第一,明白自己没戏是因为袁盎等大臣从中“作梗”造成的。

第二,梁王曾打算从自己的“驻京办”修一条专用车道直通窦太后的长乐宫,此事又被袁盎阻止了。

两件事一叠加,梁王恼了,一怒之下决定派人刺杀袁盎。但是,刺杀行动并不顺利。第一位杀手到京一打听,人人都说袁盎好。杀手良心发现,找到袁盎,告诉他自己受雇于梁王前来刺杀一事,并告诫袁盎,杀手有十几批,千万小心。袁盎心中不快,最终还是被梁王派来的杀手所杀。

怎么追查到凶手了呢?

文献有两条记载:一是司马迁的《史记·梁孝王世家》,二是《史记·梁孝王世家》的褚少孙补文。

《梁孝王世家》载,京城刺杀大臣系列案爆发后,景帝意识到此事可能与梁王刘武有关,一查,果然是梁王指使。于是,派了一批接一批的使者到梁国追捕凶手,重点查处梁王手下公孙诡、羊胜两人,这两个家伙是刘武最贴心的亲信、跟班,这次的刺杀事件就是他们亲自雇的杀手。面对中央政府的严查追捕,两位穷途末路的跟班藏到了梁王刘武的王宫。中央办案人员碍于梁王刘武的特殊身份,不便进入梁王王宫搜捕凶手,梁王又不愿配合抓捕,办案陷入僵局。

褚少孙的补文更富有传奇性。

当杀手闯入袁盎住所后,袁盎对刺客说:我是袁将军,先生不会杀错人吧?杀手说:没错!杀的就是你。刺杀袁盎后,凶手将凶器扔到了现场。办案人员勘查现场时,发现这把剑是新打造的。于是,遍访长安城中的铸剑工,工匠认出这把剑后说:是梁王派人来本店打造的这把剑。因此,汉景帝知道刺客是梁王派的,于是派人到梁国追捕凶手。窦太后听说后立即绝食,而且白天黑夜不停地哭,闹得昏天黑地。

梁王刘武因为继承大统无望,胆敢派刺客成批地杀戮大臣,这是闻所未闻的谋反大罪啊!窦太后知道刘武闯了大祸,绝食、哭闹都是为保梁王刘武一命而向景帝施压。

事情闹到这般地步,怎么收场呢?

文献也有两种记载:

一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梁国国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双双进谏梁王,梁王却下令让羊胜、公孙诡自杀,然后交出两人的尸体。老大的跟班最终都是牺牲品,下场令人唏嘘,亦让人深思。

二见《史记·梁孝王世家》褚少孙补。

景帝见窦太后绝食救梁王,向大臣问计,大臣建议派懂得经术的官员审此案。结果,田叔、吕季主被选中。这两位深懂经术的大臣怎么处理呢?一把火将梁王谋反的证据全烧了,空着两手回朝复命。景帝问:查得怎么样?两人回答:梁王根本不知此事。就是公孙诡、羊胜两人合谋干的,现在这两个家伙全被处死了,梁王好着呢,没事!

这事处理得那叫一个绝!

两位号称通经术的大臣,其实通的是人道,通的是将幕后真凶与台前操作者区分开来。杀了知情人,毁了证据,保了梁王,解了太后之困,景帝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因此,景帝高兴地说:赶快告诉太后。窦太后一听,立即进食,身体康复。

两段记载都让公孙诡、羊胜做了炮灰,但在处理梁王时则大不同:一是梁王下令让两人自杀,并恐惧自己小命不保而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请罪;另一是梁王对刺杀一事毫不知情,故羊胜、公孙诡伏法,梁王悠哉无恙。看来,梁王是否因此事而有所畏惧及警醒,是两段记载的最大不同。

要让胆大妄为的梁王有所畏惧,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娘护犊。如果有此靠山,梁王不可能低头认输。因此,判断记述高下的标准是,谁记述了梁王懂得畏惧的原因,谁的记述就更可靠。

褚少孙没有记述。

司马迁在《史记·韩长孺列传》中记述了。

当景帝得知公孙诡、羊胜谋划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立即下令抓捕,而且势在必得。十几批查案人员逐一到岗,从国相以下开始,大搜捕搞了数月,仍未抓到他们。身为内史的韩安国听说被追捕的两人藏在梁王王宫里,立即入宫哭谏梁王:主上受辱,臣下当死。大王手下无良臣,事情才闹到今天这地步,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赐死我吧。梁王大惑不解地问:何至于如此?韩安国说:大王考虑一下,您和皇帝的关系与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的关系哪一个更亲?梁王说:肯定不如他们的关系亲。韩安国说:太上皇和高皇帝、皇帝和临江王都是父子。但是,高皇帝说:提三尺剑取天下的是朕。因此,太上皇不能过问政事,只能住在栎阳宫中。临江王是皇帝的嫡长子,因其母一句话说得不合体,被罢黜太子。后来,又因为占用祖庙之地,最终在中尉府自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治理天下最终不会因私乱公。人们常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哥哥,怎么会知道他不会变为恶狼?如今,大王位列诸侯,却喜欢一个邪臣的胡说,触犯皇上禁令,阻挠法令执行。天子因为顾及太后,不愿对大王用法。太后日夜啼哭,希望大王能改过自新。如果大王就是不觉悟,万一太后有了不测,大王靠谁啊?话未讲完,梁孝王落泪,对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得知后,立即自杀。汉使还报景帝,此事得以顺利解决,韩安国发挥了很大作用。

司马迁写出了梁王刘武交出公孙诡、羊胜两人的真正原因是担心窦太后这座大靠山可能会坍塌,这一记载显然比褚少孙的补文更让人信服。

梁王刘武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由于窦太后绝食折腾,景帝只能以追杀公孙诡、羊胜告一段落。

至此,梁王雇凶刺杀袁盎等大臣一事似乎结束了,窦太后的绝食护犊似乎也结束了。但是,事情有它自身的逻辑。因为此事,汉景帝对梁王刘武特别恼火。梁王为了自身利益,决定进京灭火,但他的进京灭火又生出一桩事端。

梁王刘武先派韩安国进京游说太后,灭了太后的火。景帝得知后,火也消了不少。然后,梁王请求入朝。到了函谷关,梁王刘武听信手下官员的主意,乘了一辆低规格的车子,悄悄入京,藏在姐姐长公主刘嫖家中。景帝派出使者迎接梁王,在函谷关外只见梁王的车马,不知梁王在何处。窦太后一听梁王失联,顿时哭成一团:皇帝杀了我儿子。景帝虽一头雾水,但很担心。正在大家都不知梁王下落时,梁王亲到宫前谢罪。窦太后、汉景帝猛然一喜,相拥而泣。景帝下诏,召梁王的随从入关。但是,兄弟二人的关系并未真正修复,景帝此后越发疏远梁王,不再让梁王与自己同车而坐了。

梁王刘武这一手,乍一看,是给哥哥一个惊喜,但兄弟二人的矛盾却越结越大。

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冬十月,梁王刘武进京上疏,言想在京城多住几日,景帝不同意,梁王闷闷不乐地返回梁国。六月,梁王中暑而亡。窦太后听说刘武死了,哭得死去活来,再次绝食,说:皇上杀了我儿子。汉景帝很郁闷,与姐姐长公主刘嫖商议后,将梁国一分为五,封刘武五个儿子为王,五个女儿都有自己收取赋税的私邑。窦太后这才改怒为喜。

梁孝王刘武一死,窦太后因幼子干政的事算告一段落,但并未结束太后干政。而且,一个更大的威胁正一步步逼近。

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

我认为窦太后前期是希望自己的小儿子梁王继位,但是当她看见自己的孙子刘彻与馆陶公主的女儿阿娇结婚以及梁王的不成才后,她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扶持刘彻,但是就像现代人老少之间的代沟一样,老人与年轻人思想之间总有较大的分歧,老年人思想保守,少年初出牛犊不怕虎,做事不瞻前顾后,遇见重要的大事总是产生分歧,所以您认为窦太后总是阻挠了刘彻,另外,汉武帝崇尚儒学,锐意改革,而窦太后主张自刘邦以来一直主张的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保守的政治家,也导致了上述原因。但是历经三朝的窦太后在政治上总比初出茅庐的刘彻经验丰富,所以在险恶的政治中(王太后一直想母长自幼的条件下当权),由她自己控制政权,的确起到了保护刘彻政权的作用,死后交还政权给长大的刘彻,使王太后无从插手,从而培养了一位伟大的帝王。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我不是什么资深专家,仅仅是从小喜欢看历史书,历史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