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战黑科技之SP郭嘉程昱无双魏法队,大家好,我是晨曦,本期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一队奇思妙想的搭配,由万年仓库管理员程昱跟新晋管理员SP国家组成的无双魏法骑,一起来看看吧,感谢2622区帝丨苍林御风的素材分享

曹操:草船借箭 抚辑军民 援其必攻 驰援 励军

郭嘉:当锋摧决 刮骨疗毒 奇正相生 文韬 执锐

程昱:先成其虑 夺魂挟魄 奇正相生 藏刀 文韬

天下英雄曹孟德

乱世奸雄:友军群体造成的伤害提高16%,对于副将双C位置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更多的放大郭嘉与程昱的伤害,并且自身收到的伤害降低18%,自身为主将,副将造成伤害时,还能够恢复伤害量的10%兵力,因为有这层效果的存在,曹操变得更加耐抗,再结合一定的血量回复,初始续航久变得极佳,主将不死,双C副将就有了更好的输出空间。

副战法选择的是草船 军民,大名鼎鼎的草船 军民 狗子的组合应该已经响彻三战了吧,军民能前期给队伍带来充足的减伤,以及第四回合的治疗,避免爆头的几率,更从容的面对速攻队伍,而草船则是续航恢复以及解除负面,配合65%的发动概率,草船军民得一可安天下。

万年仓库法神程

十面埋伏:对有负面状态的敌军造成谋略攻击,随后对敌军2人施加禁疗以及叛逃状态,每回合持续造化74%的伤害,无视防御,持续2回合,虽然说程昱的发动概率不高,仅仅只有35%,而且触发条件苛刻要敌军有被动技能才行,但是带来的效果是很惊人的,谋略伤害,禁疗,无视防御的叛逃效果,在PK赛季这个减伤回复流盛行的大环境下,程昱正常发动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巨大的

副技能选择的是先成其虑 夺魂,先成这一突击战法不仅能够在普攻后发动一次145%的谋略攻击,还能够对于自身主动战法提升15%,这就让程昱自带战法发动率突破五成大关,发动率的提升,程昱是相当舒服的,能更好的打出伤害,其次搭配夺魂,也在攻防两端增加程昱的威胁,一方面夺魂能够跟负面联动,增加十面埋伏的触发,另一方面四维属性的提升,让相对脆弱的程昱能够活得更久,这样子多回合下来,程昱只要不脸黑,总能打出几发十面埋伏,那感觉还是美滋滋的,哈哈。

颍川鬼才郭奉孝

经天纬地:战斗中我军全体发动主动战法或者突击战法时有70%概率对敌军单体发动一次谋略攻击,若有自身触发,则额外使得我军群体或者10%的攻心,持续2回合,正是因为郭嘉这一技能的特质,能够跟队伍众多技能联动,程昱身上三个技能,曹操一个,自身两个,郭嘉的输出变得非常亮眼。

两个副技能选择了当锋 刮骨的组合,一方面是更好的与自身联动,另一方面当锋主打破防,先手废掉指挥被动,刮骨保住续航,结合草船军民减伤续航算的上三战天花板了吧。

从实战我们也能够清晰的发现,在跟多重战法联动状态下,SP郭嘉也能打出18000伤害并且还拥有2500的血量回复,联动表现还是非常亮眼的。

战报分享

结语分享

因为整体是在刘备势力的所以能实现骑盾切换,正常的情况下,不要宝物玩骑兵就好了,感觉确实蛮有意思,整体强度也不低的,通过多重突击主动,联动SP郭嘉打出高额伤害,程昱也可以反过来联动郭嘉,再加上有军民 草船的超强组合,保住了队伍的下限,十分值得推荐,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哦,我是晨曦,我们下回再见, 88

关注晨曦出三皇,88

魏和蜀,哪个才是正统?为什么?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我贴一段读书札记,读的是金文京《三国志的世界》。】

正统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就是代表天命,代表民心,在今天,就是代表真理,代表人民。搁在三国,就是谁有资格继承大汉王朝的王统,答案只有两个,一是魏国,二是蜀国。以魏国为正统,那是因为,曹丕建立魏国,来自汉献帝的禅让,从程序上讲,汉朝的接力棒,落到了魏国手上;以蜀国为正统,那是因为,刘备姓刘,号称刘邦的后裔,汉献帝得叫他叔叔,从血统上讲,乃是汉朝的合法继承者,那些年来,他始终以兴复汉室为政治旗帜,在蜀地——就是四川——建国,国号还是“汉”,史称“蜀汉”,一笔写不出两个汉字,正如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他说自己是正统,谁能否认呢?

算起来,关于三国的正统之争,已经持续了千余年。每一次争论,每一种主张,都有其历史背景和纠葛。最早一本写三国的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这不仅因为陈寿动笔之际,处于西晋治下,晋朝的政权,来自魏国禅让,所以他要尊魏贬蜀;更是因为,陈寿虽出身蜀国,不过他和他的老师谯周,对蜀国都没有多少忠诚感。说及谯周,我给大家念两句诗,一是温庭筠《过五丈原》:“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二是罗隐《筹笔驿》:“千里江山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不用解释,都能听出来,诗人在嘲讽谯周不忠。话说谯周这个人,乃是蜀国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人称大儒,官居光禄大夫。他曾直接拿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开玩笑:“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意思是,刘备和刘禅,从名字上看,就是“准备禅让”,暗示蜀国将被魏国所取代,这种话简直大逆不道,正可见谯周对蜀国的态度。后来姜维北伐,他大力反对,邓艾攻蜀,他则力排众议,劝说刘禅投降。陈寿作为谯周的学生,其思想深受老师影响。此外,陈寿贬低蜀国,还有一个原因,据说陈寿的父亲,曾受马谡——就是《失街亭》里的参军马谡——连累,被诸葛亮严惩,因此陈寿怀恨在心,对蜀国和诸葛亮大加贬斥。当然这近乎流言,无法考证,大家姑妄听之。

《三国志》出自西晋。等到东晋,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则以蜀为正统,这是第一本以蜀为正统的史书。东晋不也属于晋朝么,为什么突然转向呢?金文京分析道,东晋属于偏安政权,北方被异族占领,不得不偏安于南方,与蜀国有些相似,以蜀为正统,其实是为自家政权的正当性辩护。

到了宋朝,魏国与蜀国的正统之争再次爆发。北宋时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对于魏蜀吴三国,都不承认其正统性,只是为了行文方便,采用了魏国的年号。南宋时期,朱熹写《通鉴纲目》,与司马光唱反调,把《资治通鉴》的魏国纪年改作蜀汉纪年,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尊王攘夷的观点,王,就是蜀国,就是南宋,夷,就是魏国,就是辽国。从此以后,本来与民族问题毫无关系的正统论,渲染了汉民族抵抗北方民族的色彩,魏国与异族被视为同列,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定格。

正统之争的高潮,发生在元朝。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是国史之上第一个异族征服中国的政权,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而痛苦的精神冲击。于是爆发了一场争论:元朝的王统,到底继承了北方女真族的金朝呢,还是继承了南方汉族的宋朝。这里容我插述一句,我觉得元朝的执政者未必会关心这个问题,他们一向奉行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哪里在乎什么正统性呢,反倒是被铁骑征服、作为失败者的汉族士大夫,对此念兹在兹,纠结不已,由此形成了一种时代氛围。罗贯中活在元末明初,他写《三国演义》,以蜀国为正统,以魏国为叛逆,尊刘贬曹,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则属有感而发,所针对的不仅是三国,还有元朝,不仅是历史,还有现实。

关于正统,还有一个小尾巴。这本书第四章,叫“三帝鼎立”,三帝者,三位皇帝:曹丕、刘备、孙权。曹操并未称帝,对于群臣劝进,他曾表态:“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说到底,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在意的是扫平乱世,统一中国,而非区区皇帝名号,他的心思是,如果天命所归,称帝一事,不妨由小儿辈来做。这个任务,落到了曹丕头上。公元220年,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当时他还玩了一个小把戏,因为汉室是尧的后裔,他则宣称曹姓是舜的子孙,尧曾禅位给舜,那么汉献帝禅位给自己,正符合中国政治的优良传统。掩人耳目到了这一步,令人叹为观止。

刘备更绝,听说曹丕篡汉,他立即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这是公元221年的事,仅比曹丕称帝晚一年。而且,当时有一个谣言,称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金文京指出,刘备对这则谣言,心知肚明,明知其伪,依然当真,迅速召集群臣为汉献帝服孝,追谥为孝愍皇帝,因为唯有如此,他才方便称帝,假如献帝在世的消息传播开来,这戏就不好演了。结论是:“刘备的即位也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戏,而且匆忙上演草草收场。”

最令人感怀的反而是孙权。曹丕称帝九年之后,刘备称帝八年之后,他正式登基,号称吴大帝。至此,三个皇帝全部就位,这才是三国时代的真正开端。孙权称帝之前,一度臣服于魏,被册封为吴王。按理说,他该使用魏国的年号,然而,吴国只是对外使用魏国的年号黄初,在国内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建安。1996年出土的湖南长沙走马楼木简,曾发现“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样。事实上,建安到了二十五年,便被曹丕终止,二十七年应该是曹丕执政的黄初三年。孙权却不计风险,依然使用汉朝的年号。对汉室的忠诚,反而在貌似局外人的吴国身上得以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