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关于[单反vlog怎么拍,微单vlog拍摄教程]的相关信息,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素材来源于网络 编辑:爱看资讯网。

VLOG越来越盛行了,不知道会不会是下一个风口,很多摄影爱好者转向了VLOG的创作,如果你也想拍摄视频,可能就会被各种名词弄得头大,什么隔行扫描、逐行扫描、1080P、720P等,还有更多的词在你头上绕来绕去,把你弄得很晕。但是,理解这些技术词汇对学习视频拍摄非常重要。还真的需要你去下功夫学习一下。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探索关于单反拍摄视频的设置方法和一些基本常识吧

视频是一种可以营造出极富感染力的影像的媒介,要学习它并不容易。很多规则和限制都会成为你的视频拍摄的阻碍,所以,学习一些基础的视频技术知识非常有必要。

1.分辨率的理解

视频中的分辨率和照片中的画面尺寸非常类似。

比如说,佳能7D 拍摄的1800 万像素图片的高和宽分别为5134 像素×3456 像素。这些数据代表了视频的最大分辨率或图片的最大尺寸。如果你使用不同型号的单反相机和不同像素总量的传感器(1000 万像素、2100 万像素等)来拍摄,会得到不同的分辨率。

视频的分辨率相对固定。高清视频有两个标准分辨率,以便相机、软件和显示设备可以同时工作:

1920×1080(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080P 或全高清) ;

1280×720(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720p 高清)。

大多数单反相机既可以拍摄高清视频也可以拍摄标清视频。我们建议你坚持拍摄全高清视频。因为现在很少有人愿意看标清视频了(而且在剪辑后,你可以很容易地把高清视频下变换或修改尺寸为标清视频,或者直接发布到网上)。

选择哪种分辨率取决于三种因素:

硬件限制(很多相机只有一种尺寸可供选择);

客户需求;

要和片中其他素材统一规格。

数码单反相机视频分辨率对比示意图。从左到右分别是:标清、720P 高清和全高清。

2.什么是帧速率

人脑可以把快速显示的一系列静态图片自动连接为流畅的活动影像,这就是我们能够看到视频的原因。在视频里,帧速率指的就是这一系列单幅画面在屏幕上显示的速度。帧速率以秒为单位来计算(也可能包括一些小数点后的数值)。

现在有多种帧速率可供我们选择,你使用的单反相机可能会支持下面这些帧速率中的部分或全部(帧速率是用每秒的帧数来表示的)。60 帧/ 秒(59.94 帧/ 秒): 美国和其他一些NTSC(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 视频制式的国家采用60 帧/ 秒作为720P 高清视频的标准帧速率。NTSC 制式是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的视频标准。

50 帧/ 秒:欧洲和其他一些PAL(Phase AlternatingLine) 视频制式的国家采用50 帧/ 秒作为720P 高清视频的标准帧速率。PAL 制式是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的视频标准。

30 帧/ 秒(29.97 帧/ 秒) : 美国和其他几个NTSC 制式的国家在广播电视中使用的标准帧速率。25 帧/ 秒:欧洲和其他几个PAL 制式的国家在广播电视中使用的标准。

24 帧/ 秒(23.98 帧/ 秒) :这是一种非常接近电影的帧速率。

像29.97 一样的这种带小数点的帧速率,是在美国等使用NTSC 制式的国家使用的。起初,美国使用的帧速率是30 帧/ 秒(或者说是每秒60 场)。这个帧速率是和北美地区60Hz 的交流电供电频率相匹配的。20世纪50 年代,彩色视频信号出现,帧速率不得不随之改变。为了让彩色信号与现有的传输和基础硬件协调工作,工程师只好把视频的帧速率降低了0.1%,使帧速率变成每秒29.97 帧(或者说是每秒59.94 场)。

为了和现有的技术兼容,采用NTSC 制式的国家也把这种方法应用到了高清视频格式中。

如何选择帧速率取决于很多因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你想达到的效果。

第二是完成片所需要的帧速率,这通常是由电视台、你的客户或者收片机构来决定的。

对此,我们有如下建议。

如果你的片子想要模拟电影的视觉效果,建议你用24(23.98) 帧/ 秒。

如果你的片子要在使用NTSC 制式的电视台播出,最好用30(29.97) 帧/ 秒隔行扫描拍摄1920×1080 的素材。

如果你的片子将在PAL 制式的平台上播出,就选择25 帧/ 秒。

如果要拍1280×720 的视频素材:NTSC 制式的话,选择60(59.94)帧/ 秒;PAL 制式的话,选择50 帧/ 秒。

视频就是使用特定速度记录下来的一段连续的图片序列,它可以骗过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到流畅的活动影像。

3.扫描方式

我们前面提到过,视频其实就是把一系列图片快速地连续显示出来。但是怎么来显示这些图片其实有很多种方式。两种最主要的扫描方式(或称为视频信号显示模式)是: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

隔行扫描

隔行扫描很早就被作为传送标准引用到电视信号中,这种扫描方式可以补偿老式的阴性射线管设备(比如CRT 显示器)荧光粉的亮度衰减。通过使用隔行扫描,可以保持住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隔行扫描以交替的方式来显示扫描线(即由像素点组成的水平线,一组这样的水平线被称为一场)。

哪一行先被扫描取决于视频格式,对于大多数标清NTSC 制式来说,偶数场先被扫描(显示),我们称它为下场优先。对于高清或者是标清PAL 制式来说,奇数场先被扫描(显示),我们称它为上场优先。

每行被扫描的速度很快,比如说,美国的大多数广播电视采用29.97 帧/ 秒的帧速率,所以扫描每一场的时间为1/59.94 秒。两场组合到一起后形成了一帧完整的画面。大部分采用1920×1080 分辨率的广播电视系统都是使用隔行扫描的(或者是一种特殊的逐行扫描方式,我们称为PsF,我们在下面的章节里会详细解释)。

尽管我们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时往往使用逐行扫描方式(请参看后面的内容),但是你要知道,我们用逐行扫描拍摄下来的影片,很可能还是会在隔行扫描的系统里播放。

逐行扫描

逐行扫描是从屏幕的顶部按顺序一行一行扫描到底部。某些电视机、大部分电脑监视器、电影投影仪、以及数码单反相机上的LCD 显示屏都是采用逐行扫描的方式。采用1280×720 分辨率的广播电视都是采用逐行扫描的方式。虽然1920×1080 的高清视频有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两种模式,但1280×720 高清视频只有逐行扫描方式。

把隔行扫描的两场分开后单独观察,画面会出现锯齿。逐行扫描的画面就没有这个问题。

4.画面比例

画面比例描述了图片或者视频画面的长度和宽度之间的比例。你看见的画面比例通常都是用两种方式描述的:一种全部用数字表示,比如16×9,另一种是用十进制比例关系来表示,比如1.78:1。

大多数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的图片都是3×2(1.5:1) 的画面比例,它看起来比较像正方形。然而,高清视频记录的是16×9 或者称为1.78:1 的画面比例,看上去像长方形。这是一个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当你拍摄视频的时候,相机后面的液晶屏会显示出一个遮幅,遮幅外的区域将不会被记录到视频内容中,所以你需要就此来调整画面构图。

用带有视频功能的数码单反相机拍摄视频时,使用的是16×9 视频画面比例,而不是图片常用的3×2 的比例。

5.压缩

压缩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降低数据速率和文件体积。拍摄图片和视频都会使用压缩。希望能在维持音视频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文件体积(主流的压缩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下是一些压缩方面的关键术语。

编码:图片、视频或者是音频素材使用的压缩方式被称为编码。编码是压缩/非压缩的简称。我们在书中会一直讨论编码的问题。你的相机和后期编辑系统都会使用到编码(不过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压缩比:压缩比指的是采用某种压缩方式后,图片、视频、音频素材的数据速率或文件体积和原始素材相比的比例关系。举个例子,通过一种特殊的编码,可以将一个1GB 的素材压缩到100MB。在这个例子里,编码的压缩比是10:1。

当你面临压缩时,通常会有两种方式: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

无损压缩

无损压缩的意图是输入怎样的编码就导出怎样的编码。意思就是说原始素材(就是我们拍摄到的视频文件)的编码在压缩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无损压缩最常见的工作方式是使用我们称为行程编码的算法。无损压缩编码,比如Animation 编码(主要用于保存或传输文件),采用很低的压缩比率,通常不超过2:1。

有损压缩顾名思义,有损压缩意味着压缩后会损失一些图像、视频或者音频文件中的信息。有损压缩比较复杂,因为好的有损压缩需要平衡质量、数据速率、文件体积和色彩深度等。几乎每种视频压缩模式都是有损的。有损的视频压缩模式,比如H.264 编码(佳能单反相机使用的视频编码)可以达到超过100:1 的压缩比。

在实际使用中,你可能已经很熟悉压缩了。在拍JPEG 格式的图片时就会碰到有损压缩。JPEG 的压缩方式使用了多种技术,可以把一个图像文件的体积变得很小,但同时也会明显降低画质。

另一方面,当你拍摄RAW 格式的时候,就是在使用无损压缩(甚至是无压缩)。这些方法通过几乎不压缩达到色彩和色调的保真。虽然RAW 格式的视频已经存在,但是它的文件体积太庞大了,会消耗大量的资源,目前还没有进入数码单反相机视频领域。

在视频领域,压缩主要指的是两种情况。第一,它指拍摄记录视频和音频时的压缩编码。比如,佳能7D 数码单反相机记录视频会使用H.264 编码,而尼康D300s 使用的是Motion JPEG 编码。第二,指的是在采集和编辑视频文件时使用的压缩编码。有可能你在采集的时候使用一种编码,而在编辑视频的时候使用另外一种编码。这样做通常是为了优化视频以便在电脑上编辑和回放——这个过程被称为转码。

以上就是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希望能帮助那些喜欢玩视频的小伙伴~记得转发和分享哈!

用单反相机拍摄vlog合适吗?

单反相机重量对比微单来说稍微重点,假如你乐意,也是行的。比如佳能的m50,还有翻转屏,现在很多人都在用,这台机器便宜,而且比较轻,画质也符合拍vlog的需求。其实拍vlog什么机型都合适拍,但是要找到一款比较随心所欲的vlog拍摄的机器还是挺重要的,我推荐你使用索尼的微单相机。

拍摄vlog技巧 拍摄vlog技巧介绍

1、一个好的vlog离不开一台合适的拍摄设备。由于vlog有时候需要长时间手持,所以一般不建议用单反相机去拍摄,轻巧的微单是首选,光买微单还不够,我们用来拍vlog的相机,还需要有几个考虑的方面,比如屏幕翻转、连续对焦、机内防抖、续航强弱等。

2、选择完最重要的相机之后,配件的选择也是不能马虎的,外接麦克风、话筒防风套、相机脚架,都是非常实用的设备。

3、拍摄vlog要明确你的主题是什么,可以拍要去的地方。

4、一些风景、人文、建筑等画面串在一起。加上一些走心的文字即可完成vlog。

5、拍摄vlog最重要的是故事架构和镜头语言,需要多看别人的视频,自己学着模仿。

6、Vlog中文名微录,是博客的一种,全称是video blog 或 video log,意思是视频记录,视频博客、视频网络日志,源于blog的变体,强调时效性,Vlog作者以影像代替文字或相片,写个人网志,上传与网友分享。

7、YouTube平台对Vlog的定义是创作者通过拍摄视频记录日常生活,这类创作者被统称为Vlogger。

8、定义:Vlog是一种视频形式,可以有两种定义:一种是“video log-视频日志”,另一种定义成“video of log-日志视频”。区别在于前面一种定义的重心是日志,本质上和文字日记,图片日记是一个形式,是用视频的形式承载日志的内容;而后一种定义则是更在意视频,日志内容为视频服务,vlog只是众多风格视频其中的一款形式,以日常记录为内容的视频。

新手拍摄短视频及Vlog干货,器材、技巧汇总

本文总共2300字左右,阅读需要十分钟。仅需十分钟就可以帮你解决所有拍摄相关问题,小白就可以根据文章实操。

一、器材准备:

拍摄所需要的器材并不多,一般情况下,我们仅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但是为了灯光效果以及角度等问题,需要支架补光灯等。

手机拍摄:手机、手机三脚架、桌面三脚架、补光灯

相机拍摄:单反/微单、搭配镜头、相机三脚架、补光灯

二、分辨率和帧率:

(1)什么是分辨率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720p、1080p、4k等数值,这些数值直接影响我们视频的清晰度和画质。他们的清晰度以及画面质感依次增大。所以在拍摄视频时,一定要选择用1080p和4k拍摄!

(2)什么是帧率呢?

fps就是帧率,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1s连续播放24个画面,这24个画面就会动起来。而这个数值越高,也就是意味着这条视频更加的流畅。比如说,一个帧速率是6fps的视频,也就是1s拍摄60个画面,画面越多越流畅,其实在正常的情况下拍摄60fps也就足够了!

手机设置:1080p 帧率30fps。

相机设置:1920*1080p或者4K 帧率25fps。

三、视频如何对焦:

(1)手机拍摄:

手机对焦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都是相机自动对焦,我们也可以手动点击屏幕自由选择画面对焦点。

(2)相机拍摄:

自动对焦:指的是相机自动根据拍摄的画面,选择对焦点。拍摄时相机会自动识别人脸,并对人脸进行追焦,不过也会有追焦不准的时候,不适合拍摄运动或者多个画面多个主体的场景。

手动对焦:手动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画面拍摄的主体,手动选择对焦点,这样能够保证主体对焦的准确性。如果是一个视频的拍摄,难度会大一点可以尽可能的固定镜头来拍摄。

四、景深:

景深简单来说就是看画面里有没有虚化,有虚化就是浅景深,没有虚化就是深景深。

(1)手机如何拍虚化:

苹果和安卓的手机,目前都有人像或者大光圈效果。可以直接拍出主体清晰,背景虚化的视频。

(2)相机如何拍虚化:

虚化主要靠大光圈和焦段,可以选择光圈在f2.8以下的镜头。例如f1.8 f1.4光圈,也可以通过长焦镜头变成焦实观虚效果。例如18-200mm的镜头,但是变焦到200mm也是可以拍出背景虚化效果的。

五、构图:

远景:远景一般是用来表现远离摄像机的环境全貌,展示人物及周边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和群众活动的大场面镜头,通常用于介绍环境,抒发情感。

全景:全景的画面信息比较多,包括空间结构,演员的大幅动作,多人进行表演。主要是表现人物全身,活动范围较大。体型、衣着打扮、身份交待的比较清楚,全景画面比远景更能够全面地诠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景:中景可以清晰拍摄人物的肢体动作,主要取景为成年人的膝盖部分。画面也会拍摄到部分场景,但是画面的主体还是会以人物为主。但是会简单的交代一点拍摄环境。

近景:大概拍摄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可以清楚的捕捉人物的面部表情,而且能清楚的看清楚人物的细节动作,画面中心会落在演员的脸上,特别是眼神上。画面构图要求尽量简单一点,,避免杂乱的背景抢夺视线,可以结合虚化背景拍摄。

特写:画面上方通常顶到演员头顶,地步刚好卡在演员肩膀往下,露出袖子,能细微地表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喜怒哀乐。

微距:微距镜头是一种特殊镜头,主要用于拍摄十分细微的物体。而微距摄影追求的目的也是力求将主体的细节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把细微的部分巨细无遗的呈现在观众眼前。。比如说拍摄眼睛、拍摄手部动作、拍摄一朵小花等等,特写镜头用来拍摄有意境的画面,微距镜头也能承担丰富画面的作用。

六、拍摄角度:

(1)平拍:

例如以人物为中心,摄像机和人物的头部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绕着人物,让人物保持静止,相机沿着圆弧方向移动,一路就可以得到人物的正视图,左视图,后视图和右视图3/4侧面图。

是以故事中最常见的角度,给观众提供演员的正面和情绪的视角,还给画面增加了一种空间维度,通常情况下,摄像机和镜头在拍摄时,应该与被拍摄主体在统一水平线上,这样观众就可以平等的跟角色建立起联系。

(2)俯拍:

从更高的位置拍摄演员或者动作,会给观众一种感觉,她们可能看到的人物,比较弱小、卑微,又或者目前正处于弱势的位置。

如果俯拍代表了另一个角色的视角,那么其中的寓意就是,这个演员在故事中的地位更高,或者正在蔑视另一个角色。

(3)仰拍:

仰拍意味着,是从低角度去观察,这时人或物非常有存在感,或者在故事里,这个角色正在占据上风,作为一个视觉镜头,仰拍角度一位则,从低角度观察的人物比较弱小,或者他正处于一个妥协让步的位置。

七、短视频/vlog分镜头:

拍摄vlog并不会像电影、电视有那多的镜头,vlog更像是生活记录,由很多的生活故事碎片组成。但是视频也会有自己的主体和风格节奏。

第一步,定选题:首先需要清楚拍摄一条什么风格、什么类型的短视频,将决定器材和场景的选择。风格的话可以是拍摄日常生活、美妆教程、旅行日记、开箱测评等等。

第二步,定拍摄事件:根据我们选题和场景,我们需要确定拍摄的事件是什么。比如起床梳妆打扮、喝咖啡、出门逛街等等,这些大致就是我们需要拍摄的内容。

第三步,写分镜头脚本:根据大纲写的文字版分镜头,这里需要详细写明如何拍摄,拍摄哪些镜头,可以提高效率,避免出现重复镜头的现象。而且后期也可以根据分镜头脚本的内容来进行剪辑,也就避免了,拿到素材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如何操作的尴尬处境了。

第四步,按照脚本进行拍摄:根据自己前期制作的分镜头脚本,按照一步步来进行拍摄,也可以按顺序多拍几个素材,这样后期选择的空间会大很多。

以上就是秋晨学姐给大家分享的新手该如何拍摄短视频的干货,有问题留言给我,看到会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