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说中科院是真正搞科研的地方,而不是高校?

网友回答:
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个话以前这么说是对的,现在可能还真不是了。中科院现在的这种玩法,逼得很多人确实是疲于“搞科研”,但是真正在“研究科学”的人又有多少呢?这种体制,还能玩多久?
中科院从一开始设立,确实是国家层面研究科学问题的主要场所(苏联模式),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二者分工定位不同,至少在90年代之前,迟至2000年前后,很多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都是中科院挑头研发、建设的,它对于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比如之前那一批国家实验室(不是国重)里面,中科院占了很大比重,为什么近年来地位下降、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了呢?我认为原因有:
①PI制。这种玩法从北京开始推向全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原来的研究室结构被打破,变成了一个个科研“小作坊”,形成了“大老板-小老板-博后-学生”这种金字塔层级,组里面分工基本就是大老板到处搞钱、小老板写文章追热点、博后带学生做实验、学生让你干啥你就干啥、高年级带低年级,每个人都在为PI大老板服务,没有了科研协作,只有流水线作业、生产文章。还有一个恶果就是,真正的助研、副研等科研人员、这些应该做实验的人、善于做实验的人不做实验了,他们主要负责写文章、找idea、开会、写本子等等,一线工作都是学生来干(等技能和经验积累差不多也该毕业了),真正有实验技能和独立思维、经验的人却在干一些办公室工作、在电脑前面“做实验”“搞科研”。
②唯论文。在“破四唯”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中科院系统是一切以文章说话,追热点、炒概念、follow、idea、credit、seminar,这些东西,懂的人自然都懂,笑一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成批量制造热点、高IF文章,真正的用处和转化呢?很难说。科研人员天天面对巨大的文章压力、升职压力、基金压力,一切以短平快出文章为主,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埋头解决“卡脖子”问题?嘿嘿嘿。
③配套设施和服务不行。这是现在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原来很多大型单位,都有“办社会”的职能,比如科学院原来附属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等,还有分房子、澡堂、理发店、卫生所等等,在原来起到了很大的“后顾无忧”的作用,现在这些都没有了,为什么人们挤破头去大学?小孩入托入学都不解决,人都没有地方住没钱买房,怎么科研?工资水平除了大老板,副研、助研跟大学的副高、中级差不多甚至更少,大学的一些隐性福利也没有(比如附属学校和食堂),实际上收入还不如大学。
利益相关,祖辈1955年开始就从兰州军区调入、参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建设,父母在中科院兰州某所工作,本人科学院家属院长大,硕士博士在中科院北京某所就读,算是“科三代”,对于中科院有很深的感情,同学邻居有很多科院子弟,但是目前很少见有子弟继续在这里工作的,中科院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中科院科研水平吊打大学的现象也在快速消失,如果中科院还是这个玩法,未来科研主力就不会是科学院了,请看现在的重大计划、大科学工程、杰青优青、学生考研保研去向等等,这里面中科院单位还有多少优势?科学院该何去何从?
网友回答:
尽管中科院有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比如昆明所“六年级小孩拿大奖”,合肥所“90余人集体离职”事件,但不可否认,中科院解决了中国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高精尖技术难题。
为什么说中科院是真正搞科研的地方,而不是高校?这是因为与新中国同龄的中科院定位就不一般,它的定位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而高校则定位于教书育人、授道解惑与科研相结合。
中科院成立于1949年,作为一个正部级部门直属于国务院。成立之初有17个研究所,科研人员1000余人;目前有100多个研究所,科研人员7万余人,13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所大学,这种科研实力是任何一个或几个知名大学联合起来都无法比拟的。
2019年6月,世界顶级期刊《Nature》杂志发布了2019自然指数(Nature Index)年度榜单,中国科学院再度在全球科研机构综合排名中位列首位,这已经是中科院连续第七年居于榜首。同时,中科院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三大学科领域稳夺桂冠。
中科院的魅力在于能带来全球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大家耳熟能详的“863计划”就是中科院提出的。2011年起,中科院开始实施先导专项计划,分为A、B两类,A类先导专项侧重突破战略高技术和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科技,B类先导专项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方向与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前沿方向。2019年中科院又根据国家“卡脖子”技术的需求启动了C类先导专项。
基于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在诸多创新领域和前沿方向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比如世界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暗物质探测器“悟空号”、中国首颗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中国首颗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等系列卫星,均为中科院抓总研制,这些名称也被习近平总书记写进了新年贺词。
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导航卫星有接近一半是中科院抓总研制,而所有北斗导航卫星的心脏、也是“卡脖子”技术的原子钟则是由中科院攻克;激光星间链路通信技术、红外地球敏感器、星敏感器、太阳敏感器等均为中科院研制,可以说是中科院把最关键的技术给解决了。
由以上可知,中科院是真正搞科研的地方,始终走在科学和技术最前沿方向,而高校侧重于搞理论和学术研究。
网友回答:
本人在中科院新办的研究所干过几年,对中科院有一定的了解。中科院员工的工资来自于项目经费,每年的固定时间大佬们都在忙着申请经费,项目经费不够意味着养不活那么多人,实验室将面临着被裁撤的风险。相比于中科院,高校往往是财政拨款,老师们的压力反而不那么大,可以专心搞科研。当然,老师的一部分时间要给学生上课。
网友回答:
科学研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谁紧跟国际科技前沿,谁就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主动权。
中国科学院也有大学,教育部主管的大学也有研究机构;可见,不能说中科院才是搞科研的。
网友回答:
中科院应该进行大改革,现在的方式事业单位不像事业单位,企业不像企业。说不像事业单位,是因为研究所里特别认经费,实验室领导如果跑的经费不够,实验室就要解散,所以得花费很大的经历跑项目。说不像企业,是因为给科研骨干发奖金不痛快,外协项目处处又卡又查,管理僵化不灵活,生怕占了便宜,而且机关官僚主义作风特别盛,服务意识很差。
应该推行实验室负责人包干制,项目下来了,支出以外剩下的钱拿出一半或其他比例发奖金,怎么分配负责人说了算,这样更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把验收要求提高,重原型系统和实用化考核,不要太看论文。懂得分享才能共赢,太抠做不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